close

校稿後-1.jpg
社區的綠色夢想家─陳信行
文字/沈憲彰‧攝影/鍾宜杰、沈憲彰
本文刊登於GREEN[綠雜誌]vol.7 2010年10月號

---

街頭厝邊一起動手做夢

如果把時光倒退二十年,你應該記得那個回憶裡的場景。微熱的夏夜晚風吹來,我們總是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在騎樓下喝著王伯的老人茶,聊著張三李四的大小事,社區裡的每個人彼此都很熟悉,感情就跟成排相鄰的透天街屋一樣密不可分,沒有陌生人、沒有大廈警衛,也沒有調解委員會。沒想到過了二十年,家家戶戶成了網路宇宙裡的一列網址,用滑鼠點擊一下才有聲音探出門來,網頁關掉以後就默默地消失在世界中。若沒人把門打開,城市就只剩下清冷的門牌。陳信行看不下去,成了康樂股長,設計了有趣又有用的遊戲,讓街頭是社區的客廳、厝邊是鄰里的親人,要大伙一起來玩,要街頭厝邊一起動手做夢。

雙手可及的民主科技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有STS 的專業學歷背景,並長期參與社會、環保運動。他主張環保與社會運動需透過民眾參與,並非只有專家政策的獨裁。就連環境影響評估的公聽會也常流於形式化,表面上是民主參與的管道,其實只是無效的溝通。再生能源在台灣的推動也常流於營利化,對於民眾來說,就如存在於教科書上的文字教條,事不關己,頂多隨手關掉開關、做好資源回收。除了盡自身的公民本分,若有能源從雙手再生,那麼對環保的態度也轉為積極,而非只是單向地減少消耗,那麼能源再生的觀念才能真正落實生根,公民與地球的關係也真實地更進了一步。

陳信行認為社區營造是一種社會運動,在民眾參與施作的同時,可以凝聚社區意識。社區營造可以是建築環境的改善,也可以是充滿人文意象的活動。而擁有簡單易操作、友善地球、善用當地人力及資源等特質的「適當科技」是個很好的媒介。

校稿後-2.jpg

校稿後-3.jpg 

眾人之力讓風車發電

陳信行除了於學術單位從事研究與教學,也積極投身社區教育活動。平時任教於永和社區大學, 適當科技即為課程之一。此課程透過學員親手的參與,成功在貓空的茶葉研發推廣中心前停車場架設全台第一座由竹子構成的發電風車,此風力發電機功率雖然只有150瓦,但風車設計、材料收集、施作方式、完工運作與記錄等,全都由社區的民眾親手參與,實踐了科技民主化的想法。

社區大學的學員來自各領域、各年齡、性別,工程師解說發電專業知識,鐵工木作師傅則提供風車的結構技術,透過里長伯的人脈找到適合架設風車的基地,各自貢獻所長,並互相學習。社區大學提供了一個結合民眾力量的機會,也透過教育訓練,每個人都有所付出、學習、獲得。由於從無到有都必須透過雙手完成,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克服各自的困難。

陳信行坦言, 由於現在大家的工作形態與生活經驗所致,進五金行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陌生的經驗,深怕自己顯露出什麼都不會的無知而恐懼。其實對凡事動手做的人來說, 五金行就像超級市場一樣,是生活必須的場所。除了設計、製作以外,甚至上山砍竹材都必須由學員親手來,這些體驗相較於都市裡的生活顯得陌生,雖然辛苦,但每個人都留下深刻的經驗,自我內在的信心與價值也擴增了,都在部落格裡寫下洋洋灑灑的感想。合作不僅讓社區間互助的凝聚力真實呈現,更透過親自動手的機會,擴大了自己原本沒有的生活經驗。

-P1060007-.jpg 

社區自我蛻變的力量

陳信行也曾於台中縣大肚鄉立全社區推動眾人參與的社區營造方式。立全社區是在民國68年建設公司搶建的公寓社區,建商倒閉後成立社區的管理委員會掌管社區基本事務的運作,一切都顯得捉襟見肘。直到89年環保義工隊成立後,社區營造的力量才透過眾人之力延展開來。立全社區鄰近台中工業區,大多數工作機會來自於此,透過眾人參與的社區營造方式,讓原本生硬的工業社區氣氛有了極大的轉變。社區媽媽們把晚上看韓劇的時間,一邊用來踩腳踏車發電,發的電除了足以點亮路燈,還可以用來休閒唱卡拉OK,一邊運動、娛樂自己也融洽了社區情感。居民也輪流照顧一起成立的有機農園,收成有機蔬果,也收成鄰里間的感情。民眾的參與的確是個可觀的力量,重點並非腳踏車產生了多少電、有機農園收成了多少菜,而是藉此才互相熟識、一起貢獻心力、相互學習的過程,讓社區的價值重現。這些社區獨有的參與活動,透過「賦權」的概念,讓社區的向心力更強、更團結、群體意識更為強烈,風車之鄉、廚餘農場、綠色資源再利用成為立全社區引以為傲的社區特色,也意外成為選舉時各候選人搶先拜票的村里。

夢想推動的阻力

在夢想推動之時,遇到困難是在所難免。不過相較於成果的豐碩,這些阻力都顯得渺小。曾經許多旁人質疑過風車、腳踏車產出的電不夠有效率,所耗費的人力不成正比,因而拒絕社區參與的計畫。雖然被質疑只是「在玩」,但陳信行卻堅信「一起玩」才是重點,「玩」其實就是眾人的參與,集合眾人之力的過程才是社區營造的目的,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所有表面上的數字只是附屬產品,真正的群體意識才是收成的果實,人的力量才是最可貴的社區資源,而非物質本身。

陳信行有許多讓社區參與適當科技的想法,不過卻常因為法令或行政當局的無例可循而作罷。原本社區大學要在福和橋下設置水車,利用河水自然的流動產生電力,雖然政府相關處室也覺得立意良好,卻因不知該根據何種規範來准許水車的設立,基於不能違法,水車計畫只好中斷。

另一個要在校舍屋頂架設風車的計畫,校方也因為相同原因而不了了之。另外,政府的再生能源政策常顯得偏頗,主要集中於獎勵氣電共生與太陽能板;而西濱沿海設立的巨形風車,風力發電的效能不彰並且遭到壟斷。這些相對於民眾可以參與的「能源再生」來說是非常遙遠的。

陳信行也表示,努力推動能源再生之餘,常過於注重表面亮麗的結果,而沒有真正思考成果的效能。如一棟新落成的綠建築,往往登上媒體版面引起注意的,是屋頂上的巨型太陽能板。但真正讓建築通風、降溫,而節省不必要能源耗費的,是一口通風的天井。太陽能板再生的能源,反而不及一口天井所節省下來的,但太陽能板總是搶盡了鋒頭。不過這些困難很明顯的是因為環境不成熟所致,表示需要更多人的加入與推動,政策、公共參與、意見的強度相互配合,只要努力,假以時日這些都不會是問題。

-P1050658-.jpg

種植夢想的花苗

採訪當天,陳信行剛結束另一場研討會,主題是法律與科學證據。陳信行的STS專業橫跨了許多領域,許多各種主題的研討會、活動,只要是對民眾的社會參與相關、對環保有助益,一直以來都是他關心致力的範疇。每個人所學、專業不同,唯有集合眾人,透過相互的教育學習,才能有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這種期待眾人合作的美好,顯然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自己做的夢,花卻開在別人身上,的確顯得公益而善良。

採訪時,陳信行講起話來時而興奮地揮動雙手,見其右手帶著白色護腕,原來是因為利用暑假到台東的農圃種菜,辛勤工作換來的證據。雖然身體留下了勞累的痕跡,不過流的卻是心滿意足的汗,似乎只有與土地親近點,才能讓他安心、自在。

嚴格來說,他不是個做夢的人,而是個做事的人,因為只要在未來可以完成的都不該稱為夢想,而是計畫。他在許多角落植下種苗,讓社區居民學習親自合力完成,然後開出美麗的花朵,角落的陽光襯上花朵而更顯得明亮燦爛。不過陳信行只是植苗的人,社區居民才是真正照顧花朵的園丁,至於開出的花雖然屬於居民,但陳信行看見花開比誰笑得都開心。

---

STS

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科學與技術研究)或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學、技術與社會)。它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其觀點研究涵蓋科技與人文層面,目標希望用多種角度看待一個議題,於科技和人文間取得一平衡點,同時帶動社會大眾全面性的思考。

適當科技

適當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的概念起始於1970年代,主張科技不只有一種選擇。先進科技產業固然是國家發展的重點趨勢,但離民眾真實的生活卻距離遙遠,如半導體的12吋晶圓除了在科學園區的無塵室中出現、關係著投資者手中股票的漲跌,但其實只是一個虛無的概念。「適當科技」是透過雙手可觸摸、創造的,配合當地人力與資源的運用,只耗費最低資本,並可以促進社區環境的營造與居民間的互助。隨著時間的演進,綠概念當道的今日,再生能源的議題顯然已浮出檯面,成為適當科技的重心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船橋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